在接触过多个山地车品牌的研发团队后,我发现他们最头疼的始终是“看不见的成本”。一款新车架从图纸到量产,设计团队往往要反复运输实物到不同的山地进行测试,仅模拟高海拔岩石路面的应力测试,就得废掉两三套样品。设计师在上海修改了悬架结构,深圳的工程师得等半天才能用专业软件确认细节,沟通成本远超预期。
直到我们开始为品牌做Web3D模型,才意识到这种可以通过浏览器打开的3D技术,能够大大缓解研发中的诸多难题。
最直观的改变发生在设计协作环节。过去,团队看车架模型需要安装几个G的专业软件,碰到复杂的多连杆避震结构,新人甚至要花半天熟悉界面。现在,借助Web3D,只要复制链接发给团队,大家不论是在电脑还是平板上,点击浏览器就能旋转、拆解车架模型。设计师调整了后叉角度,工程师就能在3D视图里实时标注重心变化,甚至通过滑块模拟避震时的压缩幅度,不再依赖模糊的口头描述。有个团队做全地形车架时,借助这种实时协作,设计确认周期从2个月缩短到了40天,期间还省了6次跨城市的实物评审。
虚拟测试环节的成本节约更为明显。传统的车架抗疲劳测试,需要通过机器反复冲击实物,直到出现形变才能得到数据,而光管材损耗就足够做十辆车。而Web3D模型通过接入物理引擎,只需输入不同地形的参数,就能模拟出真实受力情况。例如,模拟西南山地的泥地骑行,只要调整路面摩擦系数和坡度数据,模型就会显示车架应力集中的位置,提前告诉你哪里需要加固管材、哪里要加强焊点。去年帮助某品牌测试越野车架时,我们用Web3D模拟了23种地形,最终仅进行了5次实物测试,测试成本直接下降了35%。
另外,Web3D的用户参与也带来了新的机遇。很多品牌开始在官网上放置Web3D定制模型,用户可以自己选择车架颜色、轮组尺寸,甚至更换不同的避震器。定制完成后,用户还能看到模拟骑行的效果。通过这种方式,品牌收集到了大量反馈,了解到年轻用户对车架重量有严格要求,而长期越野玩家则更在意后叉的宽胎兼容性。这些市场需求的精准反馈,帮助研发团队调整了管材选择的优先级,避免了“研发出来后才发现用户不买账”的尴尬。
在制作这些Web3D模型时,我们璇玑动画的动画制作经验也发挥了作用。在还原车架细节时,我们特别注重焊接处的纹理、管材的磨砂质感,甚至模拟骑行时泥沙附着的效果。这些细腻的渲染不仅让模型更具视觉吸引力,更帮助研发团队注意到焊点边缘是否光滑等容易忽视的细节,同时提升了用户定制体验的真实感。
如今,和研发团队的对话中,抱怨少了,更多的是“我们刚试了新的避震结构”或者“用户提的宽胎兼容建议已经加进模型里了”。其实,Web3D技术带给山地车研发的,不仅是效率提升,更重要的是让研发从“闭门造车”变成了一个实时协作、与市场对接的开放过程。
如果你对山地车研发有了解,可能会更明白“省去实物测试”带来的便利。如果你对Web3D在研发中的具体应用,如悬架模拟或用户定制感兴趣,欢迎留言或私信,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。

